NEWS
文献简介
非亲缘供体菌群胶囊移植治疗肠移植物抗宿主病
Treatment of intestinal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ith unrelated dono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capsules
期刊:Medicine (Baltimore) 日期:2020年8月11日 IF:1.552
一、背景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一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影响皮肤、肝脏和肠道。其中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治疗选择是有限,严重的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通常难以逆转,并且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移植结果,增加移植引起的早期死亡率。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线药物,但近半数患者对激素治疗无应答。目前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尚无标准的二线治疗方法,因此该疾病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移植后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发生显著变化,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可能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菌群胶囊移植的临床疗效研究较少。菌群移植(FMT)通过鼻十二指肠管方式移植菌群液已经在治疗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的试验性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口服菌群胶囊移植避免了侵入性操作,患者耐受性更好。本文报告一例用菌群胶囊移植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例。
二、研究结果
一名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成纤维细胞过多Ⅱ型”的31岁男性患者(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中等风险2级,WHO预后评分系统:高风险)。排除次要因素和移植后禁忌症,患者接受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28天,患者发生腹泻和呕吐,腹泻量约为2000至4000mL/天,并伴有腹痛和双手手掌充血性皮疹,诊断为三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最初注射甲强龙(2mg/kg/d)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a受体:IgGFc融合蛋白(25mg,biw)治疗后,呕吐、腹痛减轻,但腹泻量仍在2000mL/天以上,治疗后5天出现血便、黄疸,表明最初的治疗失败。结肠镜检查显示:充血水肿的小肠粘膜末端伴有明显的糜烂,以及整个结肠的粘膜出现充血和水肿。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显示:小肠和结肠粘膜炎、大量CD8+T淋巴细胞浸润,无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三、总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口服胶囊比鼻胃管插管、灌肠或内窥镜更容易扩展到多中心研究,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还节省了等待时间,使菌群移植更有可能被作为现成的微生物药物被广泛应用。该研究为第一例成功的应用非亲缘供者冷冻菌群胶囊进行治疗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案例,为后续研究菌群胶囊移植治疗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依据。之后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胶囊形式的菌群移植在治疗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及与菌液移植相比它的优势和劣势。DOI:10.1097/MD.0000000000022129